top of page

The Article, Breakthrough the Thinking of “Indigenous Music” as a Style of Music, in Mandarin 翻譯版

The Article on Taiwan Insight, Breakthrough the Thinking of "Indigenous Music" as a Style of Music, is here.

The collaboration gig of Suming and Ado at Tribal Queen Arts and Coffee on 2 March 2019 2019年3月2日舒米恩和阿洛在部落皇后藝術咖啡館的小型音樂會


當音樂成為文化的對話場域,臺灣當代由原住民音樂人產出的作品正百花齊放。2019年原住民音樂人的專輯展現的多元主體性,正開始進入臺灣流行音樂市場。值得探討的是,這個現象和過去以原住民語言為主的專輯有什麼相異之處,以及反映了什麼新的原住民文化意識。

檢視過去原住民音樂和殖民歷史的文獻,可以發現原住民音樂受殖民影響很深。原住民音樂在歷史的脈絡下是動態的。以戰後原住民歌謠為例,救國團改編原住民傳統歌謠的團康歌曲,即透過救國團於部落的傳唱而對原住民知識青年產生影響。而從救國團的歷史,可以窺見山地歌謠國語化的過程。由此可知,殖民是音樂揉合多種文化元素的重要因素。


臺灣社會脈動與原住民音樂密不可分。80年代,原住民運動風起雲湧,音樂為表達反抗之聲;90年代,原住民的認同透過音樂啟蒙傳遞;2000年後,跟隨獨立音樂精神,原住民音樂新浪潮厚植了原住民音樂的基礎。2010年後,原住民個人創作歌手開始大量於音樂中使用原住民意識和語言,以取得與當代年輕世代的共鳴。


雖然愈來愈多原住民音樂人開始在作品強調自己對文化和身份的認同,但由原住民主體意識的觀點來看,我們除了需要將以「原住民」為符碼的文化商品去標籤化之外,也必須重新思考突破「原住民音樂」被視為一個音樂類型的框架。當然,「原住民音樂」的定義一直是困難的,不論從族群、血統和語言來著眼,都仍是沒有確定性的。


然而,在多數的文章中,包含樂評、專輯標籤、研究等,仍會有意或無意地將「原住民音樂」以一個獨有的名詞來概括所有可能的定義,反而造成某種再框架化。例如:將具有原住民血統的音樂人所創作的音樂或以原住民語言填詞的音樂都視為「原住民音樂」。如前述所闡述,原住民音樂是動態的,其背後的內涵與脈絡才是值得探究的。也就是說,在聆聽音樂的時候,先聽見的是音樂本身,再者才是族群認同與意識。這並不表示原住民的認同是次等重要,而是在多元文化下的音樂跨界已是趨勢。當聽者先聽見音樂,而後閱讀其內涵中蘊含的原住民意識,才能真正屏除刻板印象與偏見。

過去對古謠的保存,以及原住民集體意識的催生,帶來了以原住民音樂為音樂類型的風潮。但在擁有多樣化族群的臺灣,尤其是部落意識的抬頭,當代在音樂中聽見更多的是多元性和包容性。不只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更多族群間的對話。


2019年是臺灣原住民音樂人盛放的一年,他們發行了各種音樂專輯。 音樂被視為音樂家在台灣多元文化之間進行對話的領域。以開啟與南島族群對話的專輯《氣息》為例,花蓮阿美族歌手 Ado 阿洛‧卡力亭‧巴奇辣在專輯中邀請了紐西蘭、所羅門群島、復活節島等南島族群音樂人參與合作。作為南島民族遷徙的起始點,專輯以每個南島音樂人的歌聲和樂器為創作基底,講述太平洋島嶼共享著語言和文化的相似性。


面對海洋之外,當然還有站在臺灣島內開啟的族群對話專輯。 Abao阿爆(阿仍仍)的新專輯《母親的舌頭》以電音、福音、嘻哈等音樂融合,並突破框架地使用排灣、台語、中文、甚至是阿美族語來講述日常故事。專輯中十首歌各自擁有生命力,但在製作上闡明了一致性的風格,各式界線的模糊創造了舞動的世界。值得推薦的是與Dj Didilong (李英宏)的台語繞舌合作的單曲〈Tjakudain〉,講述傳統愛情故事中因族群身份而失敗的另類愛情故事。


不能錯過的還有與傳統脈絡對話的專輯, Suming 舒米恩的新專輯《Bon-Da-Da》試著找尋代表臺灣的節奏。而他透過聆聽過去的專輯發現,Bon-Da-Da這個節奏樣式長久以來影響臺灣華語流行音樂。從這張專輯你可以找到現代與傳統的混雜,並且透過吟唱和豐富的編曲感受原住民的意識。Suming擅長的是不著痕跡地讓Suming式的原住民精神維持在當代不同音樂類型的編曲之中。 為了與臺灣多數人產生連結,華語歌詞是Suming在專輯中有目的性的安排。


另外還有 查勞巴西瓦里 Chalaw pasiwali的專輯《SALAMA(出去玩)》,再次和馬達加斯加裔的世界音樂大師 Kilema合作,由花蓮出發馬達加斯加 Toliara 激盪靈感,Chalaw掌握了走出臺灣的觀點,以自身的主體性詮釋出風格化的跨界音樂。排灣族音樂人 戴曉君 Tai Siao-Chun將在部落與在世界各地舞台所吸取的養分,轉化為一張充滿力道的專輯《裡面的外面》,編曲充滿各式聲響,包含月琴、打擊樂器、弦樂等,展現了與曉君對等的力與美,試圖顛覆對聲音充滿力量歌者的想像。


歌謠於原住民歷史脈絡中的重要性在於,沒有文字紀錄系統的文化保存倚靠的正是樂舞。每個當代都在創造未來的傳統,透過聆聽,我們閱讀到的不只是一種樣貌。

37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